說起 Daniel Arsham,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應該會是 UNIQLO,《Pokémon》,IKEA 等各項聯名,再不然便是遺跡般的考古設計。不過仔細想一想,除了熟悉的片面解讀,以及眾多似略帶暗諷的炒作流言之外,似乎顯少人深究前後含意。
也許有不少人會輕言調侃「藝術與人總是有著一段距離」,但你是否也思考過當結果產生前,通常關係附屬會牽涉到的造物者親歷經歷?亦或是文化脈絡間的廣度解讀?今番在「潮流社論」專題裡,便從百般位藝術家挑選出 Daniel Arsham 這號人物為例,淺談其「藝術與單品」間的相互關係。
經歷,造就 Daniel Arsham 心中萌生:「物體價值」與「文化價值」
每個人在歷經每個階段,都會追求當時心中「夢寐以求」的東西,而在追逐的過程中,通常也會潛移默化一個人的未來走向。就像是在「文化大熔爐」邁阿密長大的 Daniel Arsham,對於他來說小時候想入手 Air Jordan 3 就跟入手奢侈品一樣困難。因為對這位當紅炸子雞而言,當時並無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要花費數百美元買鞋子可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這也是為什麼日後他對於喜歡的東西,都會盡最大努力保持最原始的狀態。
當然,或許很多人會說 Daniel Arsham 這樣的想法瘋了不成,畢竟將錢投資在鞋款本身就不切實際,因為隨著時間推移,鞋款會開始腐敗龜裂成為不值錢的產物。可就如同文章開篇所言,過去的心理經歷,亦導致 Daniel Arsham 心中萌生「物體價值」與「文化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成為其本人日後作品以及設計公司 Snarkitecture 中的重要核心。
不過在實踐上述的今日成就以前,事實上 Daniel Arsham 曾做為紐約 Cooper Union 的學生,不僅獲得該校的 Gelman Trust Fellowship Award 藝術獎,更挑戰了藝術、建築和表演之間的界限,並還遇到有共同志向的同窗好友 Alex Mustonen,一同成立日後探究學科界線之間的 Snarkitecture 設計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之前,2005 年 Daniel Arsham 也早在當時與編舞家 Merce Cunningham 合作 eyespace 舞台置景,並受到 Hedi Slimane 的關注,委託設計 Dior Homme 洛杉磯門店的室衣間。Daniel Arsham 試著將其把空間重新想像成風沙侵蝕後的景象,彷如如龐貝城般的歷史遺址,給予現代消費者在身穿品牌產品的同時,也能身歷藝術環境的親臨體驗。
Daniel Arsham 認為自己更像是「煉金術士,而不是藝術家」
記得 Daniel Arsham 曾言:「我們認識和記住了許多東西,他們可能已經成為我們體驗的一部分,就像我們在未來看到它們一樣。」根據這段話的表意,其實正意味著「時間旅行」亦正是 Daniel Arsham 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就像過去他與 adidas 的合作打造一部未來致敬的短片,便是描述著癡迷於旅行的老人回到過去視窺屬於他的未來,通過其視角 Daniel Arsham 穿著潔白的服飾也像是個在穿梭於時間的遊牧民族。
當然,單一作品並不足以解釋從中含義,如果讀者們另外從《Back to the Future》汲取靈感的 DeLorean 雕塑品,Rimowa 旅行箱,或 2013 年創作的「Editions」將 Motorola DynaTAC 老式電話,Canon AE-1 相機, Sony Walkmans 隨聲聽等物品,皆是將來自反烏托邦未來的發現物靈感,將眾人拉進屬於 Daniel Arsham 的「時間載體式」情境對談,詮釋「當下的象徵」這番定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項文化藝術的出現並非皆是落於最終體,Daniel Arsham 在提拿作品也都會「配戴手套」將物體從包裝袋取出,這種感覺可能或多或少會被認為是拍賣行般的消費主義,不過更正確來講通過 Daniel Arsham 本身對歷史的解讀:「自己更像是一位煉金術士,並非一位藝術家」來說明,他是想將一種材料轉化為工具,在事業上為我們展現其「價值」所在,另一方面也更彷彿像創造時刻的結果實踐,演譯天地萬物運行的機制,就如同闡述禪宗般「道」的敘述感。
通過品牌合作,Daniel Arsham 也為新一代消費注入新鮮的意義
除了個人創造性的表現之外,Daniel Arsham 也是品牌間的長期合作者,就如同他與 KITH 的關係。因為 Daniel Arsham 認為 Ronnie Fieg 打造了新奢侈品的縮影,大家可從 Ronnie Fieg 的諸多創意項目中看見,他通過成長吸收的新知與形成的價值體系和他的專業知識,反應在其主理人奢侈品百貨公司 Bergdorf Goodman 等的系列合作。
那既然有所提及,自然也得提到 Daniel Arsham 與 Dior Men 的過程合作。記得當時 Kim Jones 委託他為 2020 秋冬系列的設計作品時,Daniel Arsham 也說道:「Kim Jones 對這間時裝屋的構想,是受到了人與藝術家合作間的理念所啟發,如果 Christian Dior 還在世,勢必會被這種理念所吸引。」這也便觸使 Daniel Arsham 在服裝織物上,盡可能還原其對話時空的 archives 摹擬設計。
而這也便是 Daniel Arsham 與 KITH 聯名單品反應新一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所以說品牌,藝術家的合作有能力為平凡注入新鮮的意義和目的,這些物品背後的敘述是成為現代慾望的重要驅動力。「Ronnie Fieg 創造了其他人沒有真正做過的體驗,我認為是 KITH 為什麼會脫癮而出的原因。」-Daniel Arsham
結:
其實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腦海總是想起另一藝術家 Tom Sachs 的創作經歷,例如傳遞唯物主義,肖像學,社會評論的平衡界線,用 Hermès,Tffany & co,Chanel,Prada 為基礎得奢侈品概念將難去相連結的手榴彈,格洛克 19 手槍等作品進行組成重新建構精神力量。還通過木製得月球模型和幾套裝滿宇航服的想像力,實現眾人得集體記憶並回顧歷史性事件,以充滿活力的藝術性與核心本質的矛盾模仿航天計畫受到更多得聲望關注。
雖然兩者在創作是天壤之別,但 Daniel Arsham 之所以能躍上國際,也不僅是多虧於回韻時代的設計視覺,一方面亦是 Merce Cunningham 合作 eyespace 等起始合作而有所轉機。可仔細想想,在現代快速翻轉的洪流裡,Daniel Arsham 努力的方向並無不同,始終未脫離圍繞藝術和文化層面的核心主軸,通過創造與合作致力打造兩者間的聯繫,試圖成為知識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經過上述的淺談析解,仍只表面認為「聯名」這看法,恐怕是言之過甚?